青海社会科学


专题研究_中华民族共同体

  • 辩证同构: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逻辑关系探赜

    陈心林;

    中国式现代化是国家层面的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国族层面的共同体建设,二者的主体都是中华民族,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目标,体现出辩证同构的逻辑关系。就历史逻辑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紧密交织,具有内在的历史统一性;就理论逻辑而言,两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根基,具有脉脉相通的突出特点;就实践逻辑而言,两者互相促成,具有高度的耦合性。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的辩证同构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深刻理解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仅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也有助于从理论与实践上突破西方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单一现代化模式,为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年03期 No.273 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五个共同”意涵与实践进路

    李庚伦;

    “五个共同”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方向指引。通过史料爬梳,总结出历史上祖国辽阔疆域越发稳固、政权制度趋向维护统一、大一统记忆越来越清晰、中华文化认同越来越深、民族精神越发深入人心的内在机理,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学术深描,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治地理空间、时空关联机制、深层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基础、恒久精神动力等功能定位,发现五个要素出现族际互嵌、党的领导、统合记忆、文化符号、精神力量的现实转向。在历史向度和现实转向的结合中,通过五维省思,可以探索出族际互嵌机制、坚持党的领导、统合记忆机制、文化符号机制、教育融合机制等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进路。

    2025年03期 No.273 1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场域·交互·认同:旅游语境下民族特色街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于西宁下南关街的考察

    郑昊霖;贾伟;

    民族特色街区是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的典型。民族特色街区别具一格的文化氛围使其成为当下旅游者所青睐的热门“打卡点”;也使其突破了空间限制,成为新时代践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殊场域。近年来,西宁市下南关街在旅游业的驱动下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者体验青海多元民族饮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热门“打卡点”。在下南关街这一场域中,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在交往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增进了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使下南关街成为有形、有感、有效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基于对下南关街的考察,分析旅游驱动下,民族特色街区以特色饮食为牵引,链接客源地与目的地人群文化、构建展演体验互动空间,以主客互动方式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2025年03期 No.273 2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专题研究_昆仑文化

  • 青海昆仑文化多学科综合科考考察报告

    索端智;鄂崇荣;胡芳;张生寅;

    昆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是各民族共享共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文化符号。青海昆仑文化多学科综合科考队于2025年6月中下旬赴环青海湖、柴达木盆地、昆仑山和黄河源地区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科考队围绕昆仑文化与中华文化、河源昆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昆仑文化与中华文明探源、当代昆仑精神、昆仑文化与丝绸之路、青海昆仑文化资源与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等形成了学者共识,进而提出了持续性开展昆仑文化多学科综合科考与研究、加强昆仑山区域考古调查与历史文化研究、深入挖掘昆仑文化时代内涵与价值、加强对都兰热水墓群的保护发掘和开发利用、推动昆仑文化产业发展和昆仑国家文化公园设立工作等对策建议。

    2025年03期 No.273 4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昆仑文化与中华文明

    霍巍;

    昆仑文化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特征的集中体现,昆仑文化的内涵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是中原文化向西发展的进程当中,与西部边疆各族深入交往、交流和交融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昆仑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外部世界的精神,也凝聚了中华文化对于世间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想象,更直接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启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兴盛,从而使昆仑文化最终上升为秦汉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记忆和文化标识,对于中国西部疆域的拓展和相应的人文、自然地理知识的增进,都做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

    2025年03期 No.273 5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青铜之路羌中道:昆仑山下四千年文明交汇隐秘动脉

    易华;

    聚焦青铜之路关键南支羌中道,以青海或昆仑山脉周边为中心,整合考古学、地理学等多学科资料,探讨其作为文化交汇动脉的历史内涵。羌中道依托昆仑祁连地带的复杂地理格局,成为连接东亚、中亚、南亚及中原、西南地区的十字枢纽。物质层面推动了小麦、大麦(青稞)与粟、黍等作物相向交流,促进了源自西亚与中亚的牲畜及冶金技术的传播;精神层面促成白石崇拜、骨卜决策、昆仑神话等信仰体系的共生;族群层面见证诸羌与周边族群的深度互动。该研究重塑早期文明交流图景,阐明羌中道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中的奠基意义。

    2025年03期 No.273 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文化遗存的东昆仑山文化公园建设初步构想

    唐中华;侯光良;

    国家文化公园概念是我国首创的杰出理念,是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的一次深刻理论升华与实践拓展,更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区域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次模式革新。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将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文化的繁荣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昆仑山脉横贯青海、新疆、西藏、四川四个省区,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高大山脉,被称为“万山之祖”,是中华民族屹立挺拔的象征,其蕴含的昆仑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起源与组成的重要部分,更是对青藏高原自然、人文以及审美经验的积累。昆仑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内涵深厚、形式多样,包含大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东昆仑山文化公园可以推动四个省区之间和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旅游等各项事业共同发展,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赋予强大精神动力。

    2025年03期 No.273 7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专题研究_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 绿色发展促进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提升

    郭朝先;万君;

    绿色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以绿色发展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以绿色发展的新成效不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基于此,聚焦于绿色发展推进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提升的现实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推进路径,解决制约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瓶颈与障碍。

    2025年03期 No.273 93-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生态文明高质量建设赋能绿色生产力:机理、挑战及路径

    王怡尧;张玺;徐彬;

    生态文明高质量建设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高质量建设在资源高效利用、产业生态化转型、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赋能绿色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效率革新、驱动产业重构、重塑发展导向和优化发展环境。然而,生态文明高质量建设赋能绿色生产力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还受制于绿色科技的创新瓶颈与转化阻碍、绿色转型的配置效率不高和市场驱动不足、生态社会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和绿色发展的制度导向缺失等现实困境。为此,应着力深耕绿色科技创新、锻造绿色产业体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完善绿色法规政策,从而全面护航绿色生产力发展。

    2025年03期 No.273 10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社会学研究

  • 价值共创视域下乡村数治幻觉的生成机制与治理路径

    汤志伟;方錄;许艳萍;

    不同于乡村数字治理政策执行偏差,乡村数治幻觉是乡村数字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浮于表面的智能化与实质运行效能低效化的一种结构性偏差现象,虽然二者发生场域和产生后果一致,但是关注焦点和切入视角不同。基于服务生态系统视角的价值共创理论,搭建了“主体—场域—过程”的分析框架,对乡村数治幻觉的生成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共创主体维度的主体价值冲突、主体间信息不对称造成主体互动失效,共创场域维度的政府总体性特征内在矛盾、“目标兼容—手段冲突”“目标冲突—手段冲突”造成制度逻辑失衡,共创过程维度的治理底数失真、数据共享不足和信息过载、人工智能幻觉造成治理数据失真,及在此基础上各因素的进一步交织,产生并且加剧了乡村数治幻觉。最后,基于“主体—场域—过程”框架提出完善民主协商,达成价值共识;统筹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信息共享;提高党员干部和村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坚持稳定性、协同性和自主性,缓解制度复杂性;以技术手段强化夯实治理的数据基础等方面建议。

    2025年03期 No.273 11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城市商圈的商业资本转化与治理现代化

    张帆;

    城市商圈作为经济中枢、社会纽带与文化地标,其治理现代化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以破解传统治理体系与商圈业态的结构性张力为出发点,基于资本转化理论,在“异质资本互转”的传统范式基础上,构建“商业资本向治理效能转化”的分析框架:通过制度化动员机制将经济资本转化为公共治理资源;借助共生性联结机制重构社会网络;利用流动性吸纳机制激活新就业群体与消费流量的治理潜能;依托符号化生产机制将文化资本升格为城市认同。基于对C市红旗商圈的田野追踪,描述了上述机制通过“资本—治理”纵向转化路径,推动城市商圈从“交易场域”向“治理媒介”质变的过程实践,彰显出市场私域资本公共化、主体理性协同化与空间生产正义化的深层逻辑,揭示了以人民城市理念为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与社会善治协同进化的可能路径。

    2025年03期 No.273 12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党建引领民族地区政治生态治理:意蕴、困境及路径选择

    欧顺田;

    党建引领民族地区政治生态治理具有强化自身建设、维护团结稳定、巩固执政根基、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多重价值意蕴。当前,党在加强民族地区政治生态治理过程中,面临着契合度低导致党建“悬浮”、群众参与度不够,党建引领政治生态治理的价值认同偏差,党员人才队伍建设质量不高,监督失位导致腐败滋生,经济发展滞后带来治理矛盾等诸多现实困境。基于此,应以“党建引领”为中心,亟须从突出嵌入功能、强化价值认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监督力度、加快经济发展等方面优化政治生态治理,将党的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实现民族地区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海晏河清。

    2025年03期 No.273 146-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法学研究

  • 法典编纂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行刑衔接机制的困境与出路

    黄锡生;冯春阳;

    生态环境保护行刑衔接机制的制度效能,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及生态环境法治体系的系统运行质量。当前正向衔接移送率偏低,行刑衔接机制面临形式转致条款缺乏实质指引、行刑侦查职能错位、检察监督介入滞后三重困境。随着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进程的推进,行刑衔接机制亟须制度性重塑与法典化表达。基于此,文章以实质转致模式、同步协调原则与全生命周期理念为理论支撑,构建三维制度路径:在法典中设置实质转致条款明确入罪边界实现条文规范;建立行政调查与刑事侦查联勤联动机制实现程序协同;推动检察机关前端接入与并行监督实现监督嵌入,从而构建责任一致、程序贯通、监督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行刑衔接体系。

    2025年03期 No.273 15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 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多维诠释与弘扬进路

    王玉红;王喆;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的时代精华,是中华法治文明与世界法治文明交流互鉴的闪耀结晶,具有政治性、科学性、人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主要特征。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个人发展提供可靠支撑,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重要依托,需要通过宏观的国家、中观的社会、微观的个人三个层面去弘扬。

    2025年03期 No.273 168-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的法治困境和改革建议

    杨骁;

    近年来,国家多次对集体经济的发展作出战略性部署和统筹性安排,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政策意见。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近些年农村居民从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经济收益并未实现相应的大幅增长,综合来看问题主要聚焦在可分配集体收益的法定范畴不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所持(股份)份额界分不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的机制不够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外流等方面。基于以上情况,对现行政策和法律进行检视,在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有序发展方面提出一些见解。

    2025年03期 No.273 179-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文史研究

  • 南宋“大一统”叙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

    穆琛;崔明德;

    南宋在军事弱势的偏安格局中实现了“大一统”观念的重塑,在官方奏疏、私修史书、士人笔记等文本中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叙事逻辑,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叙事核心由“天下”秩序转向“中国”正统,推进了从疆域本位到文化本位的理论升华;二是叙事对象由符号化的“蛮”“夷”转向具象化的“种”“部”,强化了细分叙事与社会治理陈述,形成了以“大一统”为内核进行民族叙事的话语体系。夷夏阴阳相依、共筑“天下”及“华夷一体”是南宋士人与统治阶级的普遍认知。南宋“大一统”叙事的逻辑转变,创造了以文化正统统合内部族群的更具弹性的文明存续模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巩固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5年03期 No.273 18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喜饶嘉措的佛学观与民族观研究——基于他在重庆汉藏教理院演讲活动的分析

    李仲良;赵心愚;

    1938年8—9月,喜饶嘉措参访重庆汉藏教理院,发表演讲并开展佛学系列讲座。喜饶嘉措的演讲,阐述了以文化沟通民族关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出汉藏文化双向交流的范畴和路径;提出了研习藏传佛学、密宗的方法,为引导民众宗教信仰“去魅”提供了借鉴。同时,他还提出佛教、僧人、佛学院应服务社会,与所在社会相适应的思想。回顾80余年前喜饶嘉措这次活动及影响,总结其思想精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具有借鉴意义。

    2025年03期 No.273 200-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