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社会科学


专题研究_中华民族共同体

  • 文化符号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研究——以“石榴籽”文化符号为例

    孙秀玲;

    人类文化是符号意义的集合,文化符号作为文化思想中可感可视的物质表现形式,超越了物品自身形态而承载特定意义与价值内涵。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各民族共同认同的文化标识,构成了各族群众共有共享的集体记忆,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求,也成为全国各族人民耳熟能详的特有精神文化名片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象征的文化符号。运用符号学研究方法,挖掘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并进行提炼、展示,对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均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2025年02期 No.272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中华文化符号的再建构——以《格萨尔》史诗为研究对象

    金红磊;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展现为物质世界的创造历史展开过程,也展现为符号世界的建构逻辑进程。为此首先从符号、文化与共同体的互动关系出发,界定中华文化符号再建构。其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指导下的符号互动论,分析符号建构互动结构网络里《格萨尔》史诗中人的意识、社会互动、意义产生等要素,提出符号互动场域下《格萨尔》史诗文化符号的社会价值与创新发展及内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从挖掘文化符号形象,加强文化符号开发与再建构;强化媒介协同发力与技术赋能;推进交往交流交融,筑牢共通的意义空间;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号话语体系,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等角度,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华文化符号再建构路径。

    2025年02期 No.272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专题研究_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 国际机构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回应资鉴与中国传播路径优化思考

    李昕蕾;莫春慧;

    近年来,习近平在多个国际场合阐释了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举措,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机构作为国际绿色话语传播的核心枢纽,在文件报告嵌入、会议议程纳入、重要领导人评论、全球环境困境应对方案等维度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践成果加以回应和资鉴,认同中国生态文明方案惠及全球。然而,部分国际机构的研究存在显著局限性,未能探析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层内涵,也未能基于不同发展阶段来公正审视各国绿色发展路径的选择,一些国际机构仍固守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大国地缘竞争也加剧了国际机构的政治化及对华消极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国际机构中的话语性权力。鉴于此,中国应通过话语的权威性生产、话语传播管理策略、话语传播平台建设以及话语实践效力扩散等路径,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面向国际机构的传播实践。

    2025年02期 No.272 2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青海省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与促进社区发展的对策探讨

    孙哲;王传胜;

    国家公园是现阶段及今后我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青海省国家公园点位多、覆盖面广、包含社区及农牧民人口多的特点,结合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任务,在系统总结祁连山和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在促进社区发展方面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青海面向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在创新体制机制和促进社区发展方面的若干建议,期望能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5年02期 No.272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专题研究_昆仑文化

  • 昆仑与昆仑文化源流考

    巫新华;

    昆仑是中国文化常用语,聚焦昆仑神山、昆仑神话和传统文化“天命”“天人合一”等方面内容。“昆仑”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涵义丰富而多重,其多重的涵义由“昆仑”核心要义发展衍生而来,既有神话的文化内核,也有信仰的精神表达,更有山川的地理概念,等等。昆仑文化的起始时间,与中国文化起源同步,源于中华文化起源的农业特性,均与“观象授时”直接关联。由于农业的“观象授时”需要,进而衍生出“天圆地方”“敬天法祖”“天命”“天下”“天人合一”等一元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文化思想。昆仑的文化功能,主要出自《山海经》等文献记载,以“帝之下都”“天下之中”“百神之所在”“万物尽有”“天柱”“天梯”等最为突出。

    2025年02期 No.272 4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7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齐家文化玉料资源、玉礼器系统中的昆仑神话观念

    郑炳林;冯雅颂;

    昆仑神话观念形成的时代很久远。关于其地望,古今研究者观点虽然存在较大分歧,但都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文献记载中的昆仑山最突出特征是玉矿资源丰富。最新考古发掘及相关研究成果证明,龙山—齐家文化时期,黄河中游地区的石峁文化、陶寺文化等中原王权基于对青藏高原边缘马衔山、陇山、岷山、三危山、马鬃山等地玉料资源的需求,在欧亚国际大通道东部开辟出“东玉西传”和“西玉东输”的玉石之路,其中祁连山道、河西走廊道、黄河道、草原道、陇山道等运玉通道以及童恩正所谓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交流融合之地,与齐家文化分布区大致重合。齐家文化玉礼器系统以玉璧、玉琮等重要玉器为核心,它们继承了古老的昆仑神话观念,通过具有特定内涵的玉璧、玉琮等核心玉礼器表现出来,并且在向夏商周礼制文化转化中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5年02期 No.272 6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专题研究_冷门绝学

  • 敦煌古象雄语文献研究现状及思考

    格日杰布;

    目前,学界已初步识别出五卷敦煌文献为古象雄语写卷,这些文献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真实记录象雄语的自然语料。与那些仅记载象雄语词汇的后期藏文文献相比,这五卷文献是研究象雄语语音、语法和词汇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迄今为止,国内尚未有文章专题介绍有关敦煌古象雄语文献的研究成果。鉴于此,本文从象雄语的系属分类、新古象雄语的界定以及古象雄语的语言特征等三个方面,阐述和分析敦煌古象雄语文献研究成果中的重要观点。

    2025年02期 No.272 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论青藏高原本土“若布”叙事传统及其谱系建构的功能和影响

    吉多加;

    当代学者面对民间文学和传统文类的考察和界定问题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现代学科分类的种种规则和方法制约,被束缚在某种限定的结构框架和话语体系之内,满足于现代学科自己创造的“文类神话”,从而忽视地方知识和传统内部的概念、术语、分类系统,以及隐含在背后的更广阔且复杂的文类生态和文化语境。分析阐释某一特定文类,不应该把它仅仅作为口头或书面文类之一种,当作文学文本研究的一个附庸品和从属物,而是要从文化功能和社会意义层面对其进行历史溯源和价值判断。基于文类研究的这一重要面向,本文以敦煌文献和近年来出土的苯教古文献为基础,分析研究源自青藏高原本土的叙事传统“若布”(rabs)的词形、语义及其若干亚文类,旨在揭示它所承载的仪轨起源叙事和谱系建构功能,进而阐述这一书写传统对后世的影响。

    2025年02期 No.272 8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象雄文明视角下普米族的谱系与文化研究

    青姆;鲁绒翁丁;

    立足象雄文明与西南民族走廊的跨文化阐释框架,以《蓝色布谷鸟的吟诵》《董氏族谱》等苯教典籍与普米族《指路经》《年达》等韩规教经典的文本互证为基础,结合田野调查资料:首先,考证普米族祖先“觉吾布直董”和“普米冉贡祖”的历史文化背景,推演普米四大部落迁徙分布及文化地理特征;其次,运用文献比较研究方法对普米家谱与藏族董氏族谱进行代际分析,弥补普米谱系代际链条线性记录中的缺失并推断谱系传承的时间下限;最后,从象雄苯教文化视角,阐释普米族“冲·格萨尔王”民间信仰在多民族交融背景下的本土化形成。以期在象雄文明视角下挖掘我国西南地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普米族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价值,为推动多民族文化互鉴共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

    2025年02期 No.272 9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社会学研究

  • 从“魁阁”到西藏:民族学家李有义的人生与学术

    看本加;满庭芳;

    李有义(1912—2015)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藏学家。他早年入燕京大学师从吴文藻先生学习社会学,20世纪30年代赴山西农村调查;40年代初在云南与费孝通等学者一起实地调查,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魁阁”时代的主要参与者之一;40年代中后期前往西藏开展社会调查,参与边政建设;50年代参加西藏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先后在燕京大学、云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工作。晚年赴美、英等国大学讲学交流。撰写了《山西徐沟县农村社会组织》《汉夷杂区经济》《今日的西藏》《我国民族学的回顾与展望》等论著,学术成果丰硕。在李有义的自传和论著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其生平、学术论著、师承渊源、学术贡献等,有助于总结他在民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汉藏关系等方面的学术成就,全面评价他在中国民族学学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025年02期 No.272 10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西部边疆地区高等教育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喜饶嘉措;桂还官尚;王宇;

    边疆地区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衡量和检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指征。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智慧库、技术库和人才库,在以往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全面推动共同富裕的时代进程中,也理应肩负起相应历史使命。为探讨西部边疆地区高等教育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联强度以及两系统间的协调关系,收集了2013—2022年我国西部边疆地区6省(区)的面板数据,并选取相关维度及指标,运用熵值法、耦合系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西部边疆地区的高等教育和共同富裕的时序性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西部边疆地区高等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发展指数均呈向上趋势且增幅明显,但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并且区域间高等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协调度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2025年02期 No.272 12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网络暴力事件的传播力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陈积银;贾超然;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发,高传播力的网络暴力事件频频引爆全网舆论,极大地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和谐与稳定。为了进一步提升网络暴力治理能力,给相关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首先对网络暴力事件的传播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分为潜在舆情发酵期、潜在舆情形成期、潜在舆情上升期、网络暴力形成期与网络暴力消退期五个阶段。随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个阶段提升事件传播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最终有针对地从政府层面、平台层面、社会公众层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2025年02期 No.272 13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9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法学研究

  • “自然”到“自主”:法律人类学视域下乡村法治现代化的路径、困境及优化

    向达;

    乡村法治现代化是一个牵涉到传统与现代、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等诸多关系的系统工程,需悉心探析其路径、困境及优化。乡村法治自主化是乡村法治现代化的路径和归属,仍在“自然”与“自主”之间徘徊的乡村法治使其现代化存在诸多困境。法律人类学以其“实践”和“田野”的学术特质契合了乡村质朴的法治场域,通过田野调查、深入访谈、深度描写等方法,揭示乡村法治的法律多元、法律象征以及法律与社会的关系等特征,有利于实现对乡村本土法治资源的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在此过程中,必须认识到乡村法治的自主化并非简单的法律移植或强制推行,而是一个涉及文化适应、社会认同和制度创新的综合过程,应注重培养乡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为乡村法治的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支撑,在尊重地方传统和习俗的基础上,构建起一套既能体现国家法治统一性又能适应乡村特殊性的法治机制,赋能乡村法治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发展。

    2025年02期 No.272 148-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公共法律服务: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法治方式

    朱瑞;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的治理是法律的治理。高度情感化的治理方式,行政机构行为的优先性以及基层集中化运作的权力方式共同构成了乡村治理的现有结构。法律缺乏合适的乡村治理介入路径。公共法律服务为乡村治理法治化提供了建设突破口,其一方面通过构造中介体系,促进基层治理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在宏观层面增强国家治理效能。为此,公共法律服务需要融入乡村治理。融入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政府凭借自身优渥资源,主导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帮助其快速成型;二是借助现有的治理结构,动员地方能人、专业人士参与公共法律服务;三是进入常态化运作之后,政府将公共法律服务的主导权交给市场,政府从建设者转变成监督者和采购者。

    2025年02期 No.272 15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知识产权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制度范式与路径选择

    陶源;杨学飞;

    针对侵犯或滥用知识产权导致公共利益受损情形,检察机关对此提起公益诉讼,是知识产权从私益救济转向公益保护的新制度范式。检察公益诉讼介入知识产权领域,具备解决维权主体缺位难题、平衡专有权保护和公益维护、弥补机制不足等价值。我国知识产权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应从多个层面进行构建:根据“预防性治理”和“有限公益诉讼”理念来划定案件范围和类型,既要将一些涉及新技术发展前沿的领域纳入检察公益诉讼保护,同时也要防止公益泛化与过度干预。原则上遵从行政救济优先与检察补位规则,在行政公益诉讼中设置检察建议等前置程序,在民事公益诉讼中不再进行公告,以先诉为准。对诉讼请求类型进行规范明确,并合理分配举证责任。针对复杂算法的专利技术公益诉讼,还有必要探索建立证据保存电子平台。

    2025年02期 No.272 175-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2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文史研究

  • 论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共振

    聂章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学发展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的重构有其内在历史逻辑。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浪潮之下,少数民族文学深化着现代文明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这一命题,探索科技时代的民族、故乡书写方式。“百川归海”的比喻经常出现在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之中,这体现了他们将民族地区纳入中华文明的叙事体系,建构共享的国家记忆的自觉意识。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中出现了大量脱贫攻坚题材作品,这反映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变革,也体现了中国作家的“在场性”。自觉的“反奇观化”,桑梓情深与家国情怀,共同体意识与美学深度,是民族艺术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的具体表现。

    2025年02期 No.272 186-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影像建构援疆精神的历史、途径及价值

    邴波;聂爱文;

    以影像方式建构援疆精神已有近70年历史,此段历史与援疆工作阶段对应,大致可以分为筑基期、发展期、创新发展期及全面发展期四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援疆题材影像作品,以新疆为特定空间和想象性载体,通过内化于心的家国同构叙事、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及融媒同构的跨媒介互文传播,建构了援疆人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艰苦奋斗的担当勇气及团结协作的发展眼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5年02期 No.272 197-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青海社会科学》2025年重点选题方向

    <正>《青海社会科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入选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等。本刊选文注重理论性、现实性和地域性,突出问题导向和现实关切,发文范围涵盖政治学、经济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文学等学科,各学科注重以专题形式组织刊发稿件,专题研究栏目包括“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昆仑文化研究”“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等。

    2025年02期 No.27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 《青海社会科学》投稿规约

    <正>《青海社会科学》是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1980年创刊。现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入选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目录。发文范围涵盖政治学、经济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文学等学科,各学科注重以专题形式组织刊发稿件,注重理论性、现实性和地域性,突出问题导向和现实关切。热忱欢迎广大专家学者惠赐佳作,赐稿时请留意以下投稿规约。

    2025年02期 No.272 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下载本期数据